前端工程化——2011年——now(2017年)

现在前端,讲究的是工程化、自动化、模块化、组件化……
说白了,就是以前那些需要人力去干的粗活,现在,都使用工具去干就行了,你,只需要安静的写业务代码。
总体来说,前端是从之前的html、css、js到现在集成的工程化阶段,如下是我的工程化历程。

2015年之前

  • 野蛮化

   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JS写完了引入到界面中就行,工程化是what?

  • ant
    ant是一个做Java的集成工具,包含很多功能,由同事介绍,我拿它来做了我们JS的合并压缩工作,算是早期的工程化
    ant需要使用xml来配置使用,合并压缩的时候,也是这样,将需要合并的代码地址,依次写到xml中,运行一下命令,搞定。
    后来把ant配置到了webstorm之中,觉得好使的不行。

2015年

  • mokjs
    后来,乐视主站的前端架构师,推进他们的模块化、工程化体系,就是mokjs。
    与我们的业务很贴近,内容大体包括:

    • 支持CommonJS Modules模块化规范
    • 支持简化的CMD模块化规范
    • 极高的代码性能
    • 1个命令合并压缩整个项目文件
    • 1个命令切换到测试压缩文件模式
    • 模块存在检查
    • 版本管理与差异化上线

      我们其余前端组使用了mokjs,上手体验还算好,不过还是使用的人太少,而且功能不算全面,我们没有在正式环境中使用

  • grunt
    在放弃了mokjs之后,我调研过N个前端工程化框架,第一个就是grunt
    grunt作为老牌工程化工具,几乎涵盖所有的前端工程化的功能包括启动本地服务、监听文件变动等
    但是,配置比较复杂,而且,已经慢慢落伍了

  • fis
    也研究过百度的fis,功能也是十分齐全,而且百度出品,质量肯定有保证
    但是感觉如果把自己的代码,全部交给fis管理的话,感觉很是不放心,不像是用echart一样

2015-2016年

  • gulp
    在调研了N多工具之后,选择了gulp,原因是gulp开始火了,火的原因如下:

    • 它快,流式操作,不用等一个个的文件处理完成
    • 配置简单,反正比grunt简单
    • 功能也足够强大

      于是乎,一夜知己,grunt就没人用了

2016——至今

  • webpack

    从我们采用了vue技术栈之后,发现了webpack这个兄台,好用的不行。
    个人觉得比gulp好的最大一点,就是连配置文件都不怎么写了,之前压缩一个JS,需要配置各个JS路径,现在不用了,只需要一个入口JS地址,就足够了

    现在看来,我们使用vue的技术架构,不管是使用vue-cli来进行傻瓜式的webpack配置,还是手动配置webpack,都是用的无比顺畅。

总结

技术在进步,现在看来,webpack貌似是终结者,可以顶个一年半载的了,以后再出了新的,再观望一下。

分享
返回顶部